在現代建筑體系中,防火漆作為一種重要的被動防火措施,其作用不言而喻。其中,水性防火漆因其易施工等特性,日益受到市場青睞。然而,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,盡管國家與行業層面已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標準和規范,水性防火漆的標準化施工在具體項目落地過程中,卻常常陷入有標難依,有準難循的困境。這道理想藍圖與現實操作間的鴻溝,已成為制約其防火效能充分發揮的瓶頸。
理論上,標準化施工是確保防火漆達到設計耐火能力的基石。標準對基材處理、涂層厚度、涂刷道數、環境溫濕度、干燥時間等均有明確且嚴格的規定。然而,施工現場的復雜性遠超實驗室的理想環境。標準要求基材表面須清潔、干燥、無油污,以保證附著力。但實際施工中,鋼結構表面除銹、除油不行,或混凝土基面存在浮灰、潮濕等問題極為普遍。在緊張的工期壓力下,往往差不多就行,為后續涂層的附著力和防火性能埋下隱患。其次,是涂層厚度控制的難題。防火漆的耐火時間直接與干膜厚度相關。標準要求須達到設計厚度。然而,現場多依靠工人經驗進行涂刷,厚度均勻性難以保證。偷工減料、以薄充厚的情況時有發生。雖有測厚儀可進行檢測,但多為事后抽查,無法實現全過程的實時監控。再者,是環境條件的不可控性。水性防火漆對施工和干燥過程中的環境溫度、濕度尤為敏感。標準通常規定在5℃以上、相對濕度85%以下施工。但戶外施工、交叉作業、季節變換等因素,使得溫濕度控制變得異常困難。為了趕工期,在低溫、高濕環境下強行施工,導致漆膜成膜不良、開裂、起泡,防火填料分布不均,嚴重削弱防火效果。
標準化施工難落實,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項目管理鏈條上各環節的脫節與責任模糊。設計圖紙上可能僅標注采用某某型水性防火漆,耐火能力X小時,但對于具體的施工工藝、驗收標準提及不足,未能將標準要求傳導至施工端。成本壓力下,可能存在以次充好,選擇非標或劣質產品的情況。即使產品合格,若與施工方的技術交底不充分,也容易導致產品與施工條件不匹配。這是問題集中的體現點。專業防火施工隊伍匱乏,大量施工人員未經過系統培訓,對標準的理解和執行能力有限。在包工制等模式下,工人追求速度而忽視質量。監理單位可能對防火漆的專業知識儲備不足,驗收流于形式,未能形成監督。防火漆施工完成后的保護常被忽視。后續的裝修、設備安裝等工序可能對其造成破壞,且缺乏定期的檢查與維護,其長期防火性能無法保障。
文章來源于:http://www.celsion.cn/newsdetail-49197.html